個人or 行號 (工作室) or 公司? ~~兜幾?

攝影師:Markus Spiske,連結:Pexels

吃到現在30多歲,大抵是當了10多年的上班族,步入中年,累積了一點社會經驗、累積了一點積蓄、累積了一些人脈、累積了一些實績,開始思考人生是否能走一條不同的路的階段。於是乎,從一人公司開始創業,就成了此時其中一個選項,包括我自己,都是還正在這樣的心路歷程上。何時要考慮開公司? 是一個同齡朋友們常來詢問的起手式,因為真的太~~常有身邊的朋友來問這個問題,好久沒開張的小教室,就從稅務角度來分析個人接案、成立行號 (工作室)、以及公司之間的差異。

考量點一:是否有經營品牌的需求?

在社會上走跳,以公司的名義,終究會比用個人,甚至是工作室的名義更為可靠。如果是要發展品牌就更不用說,強烈建議用公司名義,會是經營形象較為長遠的方式。行號的性質在本質及稅務處理上,都比較偏向是個人的延伸。

考量點二:是否有開立發票的需求?

有些人會用業餘時間兼個小差,如果尚在這個階段,這邊建議評估一下你的客人、合作對象多是個人還是公司,以及目前的收入狀況。如果你的客人、合作對象大多是個人,基本上不太需要考慮是否要成立行號或公司這件事;但若客戶、合作對象大多是公司,就會碰到這個關卡,客戶大多會希望有請款的正式單據,也就是發票,在稅務上作為有有支付你$的證明。然而也不是成立行號就不能/不用開發票,當月營業額達20萬元的時候,不論是行號或公司,依法是強制要開立發票,就會有義務需要以5%計算並申報營業稅。

若經營的是銷售實體商品的業務,月營業額8~20萬元;若提供無形的服務,月營業額達4~20萬元,依法至少要成立行號,行號就有機會可以申請免用統一發票,用1%的稅率計算營業稅。但如果是公司,就一定都要開立發票喔。

考量點三:是否有節稅的需求?

以2020年(民國109年)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為例,個人的稅率為5%~40%不等,而公司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固定為20%。可想而知,如果個人收入稅率如果高於20%,開公司大抵上是比較好的選項。不過你如果屬於這個族群,建議要找專業的人士規劃一下。

從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免稅額、扣除額的角度出發,如果是單身,收入小於40萬元 (免稅額+標準扣除額+薪資特別扣除額),會建議先維持現在的狀況,因為根本連稅都不需要繳阿。

考量點四:資金結構是否複雜?

當這個事業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出資、經營的時候,會強烈建議直接選擇公司,甚至連行號都不考慮。如前面所說,行號比較像是個人的延伸,在民法上,是一種要付無限責任的單位。公司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,相對比行號嚴謹許多,再者我們常聽到的有限公司、股份有限公司,這邊指的的有限,就是「責任有限」,所有的出資人都只要就出資額負責。更幸運的,如果有投資人出資,甚至要更進一步考慮以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。

大家常常會把創業想像得很美好,確實,創業是實現自己夢想、財務自由相當必要的方式跟途徑,但創業也是每天睜開眼睛,就無時不刻的在消耗手上有形或無形的資源。眼睛一睜開,發現事事都要錢,這是很現實的。基本上,不論是哪種形式,我都會用很市儈的出發點,強烈建議不論如何創業的初心為何,都不要忘記經營一個事業,賺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件。畢竟,連公司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:「本法所稱公司,謂以營利為目的,依照本法組織、登記、成立之社團法人。」可見賺錢真的是在社會走跳非常理所當然的目的阿。

--

--

掏耳朵的稅法小教室 | Tower Chen
掏耳朵的稅法小教室 | Tower Chen

Written by 掏耳朵的稅法小教室 | Tower Chen

小時候(?)立志當一個資訊網路人,誤打誤撞轉職服務中小企業的稅務會計。希望能將資訊網路業的思維帶進會計服務業,並用淺顯好入口的方式,寫出一般人也能吃得下的稅務小常識。還有個隱藏身分是五位貓貓的奴才。

No responses yet